2006年3月6日 星期一

30年的距離有多大?

如果用分數來測量是最「危險」,才不過幾年前我們還在醉心於世界杯完封過日本隊,

被高舉「亞洲第一」的封號,但一場亞洲職棒大賽,另一場經典大賽,好像馬上就讓我們「現出原形」。



所以不能用數字、一場比賽的結果來評量,畢竟一場比賽的勝負,當時主客觀的因素都可能左右最後的結果,

比較客觀的評論台灣和日本整體實力的差距,也許可以從雙方所呈現出來的技術水準做一比較,這包括投手平均的投球速度,

對每一個球的控制能力,致勝武器的球種,及不同類型及功能的投手陣容。



野手則是防守的起動爆發力、移動速度、球點的判斷、接球點的掌握、傳球準確度,及場上不同狀況的處理觀念等。

另攻擊時的選球能力、揮棒速度、快慢球速差的適應、眼手腰足配合的打擊技巧,跑壘的速度,繞壘的能力、起動的判斷,

進壘的觀念等



如果還有的話,戰術配合的執行力,對比賽贏球的決心及自信,大比賽時的抗壓力,

這些有形、無形的戰力,台灣選手和日本放在同一天秤也許可以得到比較客觀的評斷,

可以分出我們和日本之間「實力」的差距。



而這樣差距背後造成的因素絕不是單一的,是整體環境的落差,不提日本每年甲子園高校數以千計的參賽隊伍,

比其他的部份好了,即便是換算成平均人口數,比少棒、青少棒隊數,比大學球隊,比社會組球隊的規模,

都市對抗賽的場面等,我們都差人一大截,還有職棒,那就更不能比了。



今天韓國能擊敗日本,不代表他們實力就高於日本,但如果從前述雙方所呈現出來的技術水準做一比較,

即便扣除大聯盟戰力,韓國的實力真的很接近日本,或者說向日本靠近中,而同樣的以參與棒球運動的人口、隊數,

還有火車頭角色的職棒經營規模,投入的心血做評比,韓國能以一分差擊敗日本贏得經典賽第一,即便是僥倖,

何嘗不是老天爺對韓國人在投入棒球運動上所做努力的一種「回饋」。



30年前師承日本的台灣棒球和日本水準有明顯差距,和韓國則有一拼的本錢,30年後的今天,

和東瀛的距離看起來一樣遙遠,但已難和韓國並駕齊驅。鈴木一朗說30年台韓都趕不上日本,

這句話不論是否是激勵隊友的話,我們只問:「未來30年我們該做些什麼?」如果依然故我,

距離永遠是距離!





轉自曾文誠球評.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